心灵菩提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查看: 24255|回复: 0

活在这个世界中,短暂的相聚各自还完债务各奔东西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20-10-22 04:50:21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本帖最后由 同圓菩提 于 2020-10-28 23:32 编辑




一切生不带来死不带去,让我们学佛人知道,世间无常,今天的拥有会让你明天失去,一切随缘才能真正得到解脱。
0:00
0:00

       法国是一个充满文化艺术的国家,一直是欧洲乃至全世界的文化中心之一。文化是一个学佛人的底蕴,传统文化有着强力的慈悲意识。


        在天灾人祸不断的今天,人怎样来保护好自己?所以要有信仰,一个有信仰的人格是一个超脱烦恼的提升的人格,现在全球的忧郁症已经有3.5亿人,每年有四千万人自杀,今年4月德国一架飞机失事,副驾驶员28岁,严重忧郁症,蓄意撞机;今年巴黎漫画杂志社的恐怖袭击,说明我们人活在一种恐怖、忧郁、烦恼的世界中,充满仇恨的意识会让人丢失人性,学佛就是让我们找回已经丢失的人性,让我们变得更加的关爱、更加的慈悲,让这个世界找回我们失去很久的慈悲的爱。(掌声)


        修心是一种觉悟。精神上的痛苦比我们肉体上的痛苦要多得多,良心的责备、痛苦的回忆、残酷的现实,让人开始体悟到,我们的人生,从一声啼哭,带着一生的烦恼,最后无奈地离开人间,一切生不带来死不带去,让我们学佛人知道,世间无常,今天的拥有会让你明天失去,一切随缘才能真正得到解脱。(掌声)


        我们人一辈子放不下的是子女,其实子女跟我们也是缘分,包括善缘和恶缘;人一辈子追逐的名利和地位,只是一个自我意识的幻影。梦醒的时候,整个世界好像都属于你;每天晚上睡着了,你是谁;当你离开这个世界,人实际上就在半梦半醒之间。我们年轻时候得到的利益、名气,现在都到哪里去了?所有的过去都成为过去,今天拥有的才是你一种短暂的幻觉,未来的还没有得到,所以活在这个虚幻不实的世界中。家庭的因缘也是短暂的相聚,各自还完债务、各奔东西。


       人的一生就像在做梦一样,梦中不管怎样开心欢喜,怎样恐惧,最终都会有结束的一幕,穷也落幕,富也落幕。开心到底,人也是一无所得,烦恼到底也是空,犹如草上露水瓦上霜,都不长久。世界万象都被无常控制,因为一切都不会顺着你的意念走。人间没有什么孤独和寂寞,很多人痛心、忧苦、离合、得失,就如同一大串的大小幻相,似有似无,似真似假。人生的这辆列车,没人会陪你坐到底,上上下下火车的人都是你的缘分。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,珍惜因缘就是拥有人缘,会得到贵人缘。


        我们人焦虑很多未来还没有发生的事情,却又不珍惜现在我们拥有的一些幸福。我们活在世界上天天为自己曾经做过的事后悔,却又不想怎样来避开,让自己以后不做后悔的事。


        有一个学佛人叫于涛,在一家公司做部门经理,才华出众,董事会刚刚准备重用他,调他到重要位置上,却被人冒用他的名字举报公司董事长贪污,他被公司上下谩骂,决定辞职,离开是非之地,去世界各地弘法。回来之后,相关部门告诉他,已经调查清楚,不是他,洗刷他的污名,邀请他重新回到公司去工作,但是他已经接受另外一家公司的聘用。同事问:“你为什么要辞职?你完全可以申辩,你这样太生气了。”他说:“不被人挤,我哪有时间出来弘法?菩萨保佑让我找到一家更好的公司。”同事说:“我告诉你是谁污蔑你的。”他说:“你不要告诉我。”“为什么?”“因为如果知道谁污蔑了我,我会生起恨心;如果不知道,我永远不会有瞋恨心。”人的心里少装一分仇恨,才会多装一分慈悲与快乐。我们在人间碰到很多烦恼、被人污蔑,我们不能让自己产生仇恨,我们要学会放弃嫉妒、放弃烦恼、放下仇恨,心中才能装满快乐。不经风雨怎见彩虹?


        学佛人没有理由不快乐,因为我们是懂因果的人。中华传统文化讲,身处逆境用开脱法,身处顺境用收敛法。当处在逆境中,要学会开脱自己的心;当身处顺境的时候,要懂得知足、收敛。多慈悲,多快乐;常瞋恨,常烦恼。恨的人会生出愚痴,痴的人会阻碍智慧。要拥有智慧的活着,要随缘。佛法讲包容慈悲,现代人讲理解,要用平衡的心态去原谅别人,原谅别人就是原谅自己,给别人一个空间就是没有断了自己的后路。(掌声)


        在安徽有一个叫六尺巷的地方,大清康熙年间,礼部尚书(用现代位置讲就是教育部长)张英的家人因为地基问题和邻居发生争执,家人仗着张英做礼部尚书,写信给他,想通过他朝中做官的特权得到地方官员的庇荫。张英阅后坦然一笑,回了一首诗:“千里修书只为墙,让他三尺又何妨,万里长城今犹在,不见当年秦始皇。”家人见信之后非常惭愧,主动让地三尺,邻居也深受感动,退地三尺建了一个宅院,于是两家的院子之间有一条六尺的巷子,名为“六尺巷”,两家的礼仪之举被世代传为美谈。(掌声)


         人生在世,拥有和失去都是常态,有失必有得,有得必有失。一旦得到了,就会付出失去的代价。失去虽然是一种痛苦,也是一种觉醒,因为失去之后才知道得到不容易,任何人在得到的同时又会失去更多。要保持一个平衡的心态,抛开得失,远离人生的烦恼,才能生活在佛性当中。得与失是一对双胞胎,得到的时候失望随之而来,一个人开心的时候很快会有痛苦而来。当我们得到了青春,我们失去了无忧无虑的童年;当我们得到生命的同时,我们又在一分一秒地失去生命;我们融入社会的时候,左右逢源,却失去我们原有的童真与坦荡;当我们贪财贪色、贪名贪利,失去了做人的正气、道德和平常心。(掌声)


——法国·巴黎法会开示150913





法会开示精选
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心灵菩提

GMT+8, 2025-5-15 06:51 , Processed in 0.102788 second(s), 20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© 2001-2017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